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致病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血小板含量较高的的富血小板栓子更常见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而隐源性卒中的患者致病栓子的血小板含量高也高于心源性卒中患者。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近二十年脑卒中相关研究进展使得脑卒中的治疗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如静脉溶栓、介入取栓,但临床实际工作中卒中的再发仍然是个棘手问题,毫无疑问卒中的再发与其起始发病机制相关,因此明确卒中的起始发病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临床实践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动脉内介入取栓治疗使得临床医务人员可以对致病的栓子进行成分分析,从而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贝勒医学中心等多家医学中心联合完成STRIP注册研究,SeánFitzgerald教授对接受取栓治疗所取出的栓子进行了亚组分析,对栓子的性质及其与临床发病机制的关系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Stroke杂志。

研究方法

所有的致病栓子均来源于STRIP注册研究(StrokeThromboembolismRegistryofImagingandPathology)。栓子的处理流程:术后收集到栓子浸入10%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福尔马林液予以标本固定,随后送入中心试验室进行进一步处理,石蜡包埋后固定后进行3-5μm厚度切片。选取栓子的代表性层面进行HE染色以及MSB染色。同时对MSB染色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全片扫描分析(AperioScansScopeAT-Turbo,LeicaBiosystems)。OrbitImage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本研究将栓子总体血小板含量>16.7%定义为富血小板栓子,将总体红细胞含量>41.9%定义为富红细胞栓子,总体纤维蛋白含量>38.2定义为富纤维蛋白栓子,总体白细胞>3.2%定义为富白细胞栓子。

图1.红色代表纤维蛋白占比;紫色代表白细胞占比;黄色代表红细胞占比;灰色代表血小板占比

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8(25-93岁),其中49%的研究对象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术中责任血管mTICI>2b以上的有效再通率98%,平均取栓次数2.1次。根据TOAST分型,其中心源性栓塞占比50%,大动脉粥样硬化占比19%,隐源性病因占比20%,其他原因如夹层等占比11%。

栓子病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栓子的平均血小板、红细胞、纤维蛋白以及白细胞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6.7%、41.9%、38.2%、3.2%。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溶栓的应用对栓子总体成分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致病栓子中血小板的含量较心源性栓子显著增高(22.1±18.6%versus13.9±14.3%;P=0.0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致病栓子中血小板的含量高于隐源性卒中的栓子,但无统计学差异(22.1±18.6%versus17.2±14.8%;P=0.74)。心源性栓子的血小板含量小于隐源性卒中栓子,但无统计学差异(13.9±14.3%versus17.2±14.8%;P=0.11)。

研究同时发现,高达55%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闭塞的致病栓子为富血小板栓子,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21.2%)。同时,隐源性病因致病栓子也有大约50%的比例为富血小板栓子,显著高于心源性栓子。

研究结论

血小板含量较高的的富血小板栓子更常见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而隐源性卒中的患者致病栓子的血小板含量高也高于心源性卒中患者,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卒中的发病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后续治疗。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王浩博士

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

审校

李轶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上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预后相关不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早期血管成形术的可行性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栓子的位移分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jmtc.com/jbjc/11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