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主编
穆士卿
穆士卿,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每年进行诊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及颅外血管狭窄等神经系统血管病余例。并通过血流动力学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愈合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其中二十余篇被SCI收录。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治疗组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局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五项。
第19期
作者:石怀智*罗刚霍晓川穆士卿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
(*医院)
病情简介
患者,男,72岁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活动中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医院,诊断为脑梗死,予静脉溶栓及住院治疗,好转出院。遗留左侧中枢性面瘫后遗症。住院期间行头颈部CTA:考虑右侧颈内动脉C1闭塞,右侧椎动脉闭塞,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复查CTA:考虑右侧颈内动脉C1夹层,收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糖尿病1个月,心律失常1个月。
个人史:吸烟史40年,每日13支,戒烟1个月。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Bp/80mm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神经科查体示: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Babinski征(-)。
辅助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结果大致正常。
术前影像学检查
1个月前头部CT(医院)(图1)
图1
术前1个月MRI(医院)(图2)
图2术前一个月MRA检查(医院)(图3)
图3
术前一周头颅CT(医院)(图4)
图4
术前一周头颅CTA(医院)(图5)
图5
术前一周头颅CTP(医院)(图6)
图6aTTP图6MTT
图6cBLV图6dBLF
术前诊断
1、右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2、右侧颈内动脉C1夹层3、右侧椎动脉闭塞4、高血压病3级5、2型糖尿病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mgQDPO1个月氯吡格雷75mgQDPO1个月阿托伐他汀20mgQNPO1个月治疗方案
右侧颈内动脉C1段支架置入术
手术指征
1、患者一个月前脑梗死,右侧大脑半球低灌注,再梗死可能性大。
2、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1段近端重度狭窄,远端较左侧明显变细,考虑动脉夹层所至。
3、CTP提示右侧大脑半球低灌注表现。
手术器材
8F导引导管synchro微导丝(0.in×cm)SL-10微导管BostonScienficUltra-soft球囊(2.0×20mm)BostonScienficSterling球囊(4.0×30mm)Spider保护伞(5.0mm)WALLSTENT支架(7mm×40mm)术前造影(图7)
图7a右颈正位图7b右颈侧位
图7c右颈斜位早期图7d右颈斜位晚期
图7e左颈正位图7f左椎侧位
术前讨论
患者主因“左侧肢体无力1月余”入院。当地诊断为脑梗死。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1段近端重度狭窄,远端较左侧明显变细,考虑动脉夹层。CTP提示右侧大脑半球低灌注。术前DSA可见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一周CTA进一步加重,为次全闭塞,颅内血流较前进一步减少,保守治疗梗死风险大,需积极介入治疗。
手术过程简述
1、在泥鳅导丝导引下将8F导引导管置入右侧颈总动脉末端,synchro微导丝(0.in×cm)头端塑形后,在路径图下缓慢通过右侧颈内动脉C1段,到达C2,并将SL-10微导管置于C2,撤出微导丝,经微导管造影,证明微导管位于血管真腔(图8)。
图8a图8b
2、经微导管再次送入synchro微导丝(0.in×cm)至右侧颈内动脉C2段,利用交换技术撤出微导管,沿微导丝送入BostonScienficUltra-soft球囊(2.0×20mm)至右侧颈内动脉C1段,此时患者心率68次/分,血压/76mmHg,静推0.5mg阿托品,心率达到75次/分后,准确定位并将球囊快速加压至8atm,球囊完全充盈后,迅速抽瘪球囊,并将球囊撤出,患者心率71次/分,血压/72mmHg。造影可见狭窄明显好转(图9)。
图9a图9b
3、经微导丝送入Spider保护伞(5.0mm)到达右侧颈内动脉C2段,回撤保护伞导管,保护伞完全打开(图10a)。造影可见右侧颈内动脉通畅,沿保护伞导丝送入BostonScienficSterling球囊(4.0×30mm)并定位于右侧颈内动脉C1狭窄段(图10b)。患者心率73次/分,血压/71mmHg,准确定位后将球囊快速加压至8atm,球囊完全充盈后,迅速抽瘪球囊,患者心率70次/分,血压/67mmHg,将球囊撤出(图10c)。
图10a图10b图10c
4、经保护伞导丝送入WALLSTENT支架(7mm×40mm)达右侧颈内动脉C1狭窄处,准确定位后缓慢释放,支架完全打开,造影见支架贴壁好,前向血流3级。颅内供血较前明显改善(图11)。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5、撤出导引导管,拔股动脉鞘,缝合器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加压包扎。手术结束。
6、患者手术全程在局麻下进行,术中、术后患者无不适,术后血压一直维持在-/60-80mmHg,心率60-90次/分,血压较术前略低,心率较术前无变化,语言流利,四肢肌力正常,次日患者出院。
总结
1.患者1个月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当地诊断为脑梗死。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1段近端重度狭窄,远端较左侧明显变细,考虑动脉夹层。CTP提示右侧大脑半球低灌注。术前DSA可见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一周CTA进一步加重,为次全闭塞。同时可见,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均开放,对右侧颈内动脉供血区代偿供血,这也是患者RC1狭窄程度加重却无明显症状的原因。但前后交通动脉代偿有限,右侧大脑半球处于低灌注状态。患者手术指征明确,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发生颈内动脉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
2.动脉夹层导致患者颈内动脉C1近端次全闭塞,手术难度较大,主要在于寻找真腔困难。微导丝在寻找真腔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导丝头端无阻力,第二是导丝头端摆动良好。
初步判断微导丝到达远端血管真腔后,需将微导管跟到微导丝头端,撤出微导丝,微导管造影进一步证实。即使微导丝前进很顺利也不应该省去这一步骤。如果造影证实微管位于真腔,可行下一步操作。如果造影证实微管位于夹层或位于血管壁外,则需重新寻找血管真腔或进行止血处理。
3.颈内动脉C1次全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患者,初步判断保护伞无法直接通过狭窄段时,切勿强行通过。而要先用小球囊预先扩张,然后再将保护伞通过狭窄段。
4.颈内动脉C1狭窄球扩时注意扩张前后的心率、血压,必要时予阿托品静推,扩张时需快打快收,预防迷走神经反射,该患者术后有轻度迷走神经反射,无需特殊处理。
5.颈内动脉C1狭窄术后应注意高灌注的问题,狭窄程度越重,高灌注风险越高,因此术后血压的管理非常重要。该患者术后血压一直维持在-/60-80mmHg,较术前略低。而且此患者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均开放,右侧颈内动脉术后增加的血流会被交通动脉分流,这样也会降低高灌注风险。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