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医大附三院收治了这样一位患者:女性,36岁,因“颈部疼痛20+天,头晕10+”就诊。该患者在20余天前,自觉左侧颈部疼痛不适,牵扯样疼痛,转动颈部时疼痛明显,便去了家附近的按摩店按摩,在按摩过程中还要求“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对整个肩颈部至后枕部进行了“系统按摩”。几次按摩过后,她疼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反而出现了头昏、头晕症状,还伴有走路头重脚轻、晃晃悠悠的情况。患者觉得“不太对”,才来到我院就诊。
来到重医大附三院神经疾病中心后,医生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终于揭开了谜底:椎动脉形成的夹层。“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侧椎动脉近端起始部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左侧椎动脉椎间段管壁不均匀增厚。”
“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CTA)结果显示:右侧椎动脉起始部V1-2段,动脉夹层伴夹层动脉瘤形成可能,管腔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椎间段动脉夹层形成可能,管腔中-重度狭窄。”
△患者的影像检查(红色箭头为夹层形成)目前“颈动脉夹层、椎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患者主要病因之一。更有因颈部过度的按摩等所导致的悲剧曾不断上演。比较幸运的是,这位患者椎动脉夹层形成仅造成了她颅内动脉血供动力学的异常,在导致脑中风这样更加严重的后果,及时在我院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但医生提醒她仍需注意避免紧急刹车、颈椎按摩等椎动脉夹层的诱发因素。其实,相类似的病例——颈部动脉(颈动脉及椎动脉)夹层,在临床和新闻中都屡见不鲜。那么如此“离奇”的脑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呢?和颈动脉夹层、椎动脉夹层有什么关系?△颈动脉夹层示意图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颈部区域因为转颈活动度的需要,没有更多骨性结构覆盖,而这个区域又存在着为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颈动脉和椎动脉,这些血管在颈部皮肤和软组织之下很容易受到外力而损伤。外伤或外力是造成颈动脉夹层、椎动脉夹层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如交通事故、暴力按摩、动脉硬化、动脉发育不良,以及更有极端案例报道过:因激情亲吻在颈子上留下“种草莓亲吻”导致脑中风甚至死亡等等。多种动脉疾病可能引起年轻人发生中风,而其中颈部动脉夹层(CAD)是最常见的病因。刚发生颈动脉夹层或椎动脉夹层的时候,不一定有症状,有些人会感到局部疼痛,大多数人却忽略一些不明显的症状。而这些不明显的症状会在几天内出现,如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很关键。颈动脉超声、动脉成像(CTA、DSA)都是有效的检查手段。症状不重者或撕裂不严重,可以药物治疗,慢慢会恢复。严重撕裂造成颈动脉管腔重度狭窄,可以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当然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避免上述风险的存在。
通过上述这些病例,医生温馨提示:颈椎按摩需适度,谨防椎动脉夹层。温柔的接吻很重要,不要过分吮吸颈部或进行特殊头位运动的危险动作!出现头痛,如抽痛、刺痛或剧烈头痛,甚至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黑矇、视力减退、口角歪斜、复视等症状,及时就诊。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