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一名刚出生5天体重仅3.5公斤的医院成功接受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他是云南省成功实施手术治疗的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儿,这也意味着云南全型大动脉转位手术刷新了患儿“最小年龄”纪录。
除此之外,半个月内,医院还开展了2例高难度心脏移植手术。这标志着云南在血管外科领域的医疗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高度。
一天2台高难度手术
手术台9个多小时护“心”生
10月10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李亚雄在手术室9个多小时,进行了2台高难度手术。先为出生仅5天的患儿进行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接着又为另外一名患者进行了二次心脏移植手术,术后,2位患者恢复良好。
李亚雄介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畸形,特别是室间隔完整的大动脉转位患儿,由于出生后几天内动脉导管生理自行闭合,若未经治疗,体循环内无动脉血液供应,患儿将无法存活,面临死亡。
王先生是患儿的父亲,据他描述,孩子出生后,嘴皮和脚都是发紫的,到了第二天孩子呼吸变得很大声,于是当天晚上便驱医院检查,医院建议住院手术。
“刚开始,我有点犹豫,觉得小孩这么小就要进行手术。后面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就医院去看,因为我是四川的,医院要更为了解。但出于路程和费用的考虑,最终我医院进行手术。”王先生介绍:“做完手术,孩子的嘴唇开始红润,恢复越来越好,医院。”
新生儿本来心脏就很小、血管还细,更何况患儿才出生5天,体重还轻,手术难度大大增加,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但李亚雄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为孩子进行手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小患儿的手术完成后,李亚雄手术室都没出,又主刀完成另外一台高难度手术——二次心脏移植手术,并且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二次开胸心脏移植
56岁英语老师获“心”生
家住禄劝的陈先生今年56岁,14年前在医院做了第一次开胸行二尖瓣置换术(机械瓣)。
据李亚雄介绍,12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心衰发作,多次入院治疗,期间患者心脏逐渐扩大,心功能逐渐下降,心功能最低时为22%,这只有正常人三分之一,心脏比正常人扩大约50%。由于心功能低下、心肌受损严重,患者同时出现极其危险的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已发展至终末期心脏病,病情危重。多年来已失去自主生活能力、并多次发作致命性心力衰竭住院抢救治疗,预期寿命短暂(保守估计不足6月),并随时有心源性猝死可能。内科治疗手段已逐渐失效,心脏移植成为唯一且最有效治疗手段。
陈先生的妻子说,丈夫14年前手术后2个月便立即投入到教学工作。“都怪当时没有休息好,他是班主任教英语,带的又是高三的同学,着急要去上课,就这样十多年间他的病反反复复。”
由于患者14年前“开胸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胸腔、纵膈粘连严重、并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故患者手术极其困难、手术需要时间长、手术风险极高。
但陈先生及家属坚持不放弃,愿意承担极高风险及费用等待行心脏移植手术,幸而等到合适供心,医院医护人员同心戮力、精诚合作、克服万难于10月20日顺利为患者完成手术。
李亚雄说,患者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有效提高了该科室各部门(外科、麻醉、ICU、护理等)的协调配合能力,更为后续需行二次开胸心脏移植病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同时推动了云南省心脏外科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现在他恢复的很好,医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陈先生妻子感激到:十多医院的技术力量,医院技术好、服务好。
从今年年初至今,医院有30多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在等待合适的心脏供体实施移植手术,但因供体心脏的缺乏,多名患者在等待过程中死亡,剩下的患者仍在等待中,医院呼吁: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到人体器官捐献这项志愿服务中来,让文明以另一种力量延续,让疾病终末期或将面临生命终结的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承担了全省60%以上的心血管外科疾病患者的诊疗工作。年心血管手术量约例、年体外循环手术量大于例,连续46年位居云南省首位,疑难危重患者占到60%以上,手术死亡率约1%,处于西南地区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来源:开屏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