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热点文章李俊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作者:李俊峡(医院)张健(医院)石宇杰(医院)王冠男(医院)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bifurcationlesion)是指冠状动脉主支血管与分支血管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大于50%的狭窄,约占所有冠状动脉PCI术治疗的16%。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冠状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是冠心病的一种复杂病变类型,国内外对于分叉病变的分型较多,需双支架策略的分叉病变术式选择多且复杂。各种分型方法纷繁复杂不易记忆,并且对术式的选择缺乏指导性[1-2],,因此在不同的PCI术者中,选择何种双支架术式也不尽相同。

国内外对于分叉病变的分型较多,目前文献记载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方法包括:Duke分型、Sanborn分型、Safian分型、Lefevre分型和Medina分型。其中前四种分型方法都是采用固定的模式来对临床上众多的分叉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它们在有些方面非常类似,易混淆,不易记忆。而西班牙Medina医生为了克服上述分型方法的缺点,提出了Medina分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Medina分型相对于其他分型方法更容易记忆,但它仍然没能解决其他分型方法所共有的缺陷:(1)上述所有的分型方法只不过表明了斑块的分布位置,没有对分叉血管之间的角度(如T型或Y型)进行分类。众所周知,分叉血管之间的角度对预测斑块是否易发生易位,判断导引钢丝是否容易进入分支血管,从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技术非常重要;(2)通过上述分型方法无法了解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的直径,而血管直径对治疗技术的选择也非常重要;(3)上述分型方法和治疗技术选择关系不密切,例如在Sanborn分型中,对TypeⅡ和TypeⅣ型病变就没有提出相应的治疗技术,TypeⅠ和TypeⅢ型病变治疗技术的选择含混不清。另外由于一些分型方法提出较早,已不适应目前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如Crush技术)。

为了能让分叉病变分型和治疗技术的选择更为直观,我们从年3月到年4月在冠脉造影及PCI病人中共研究了中国部分北方地区5个心脏中心共个病人个分叉病变及冠状动脉分叉,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型方法(直径分型法--ZJ)。我们将冠状动脉分叉及分叉病变近段主支直径用Dp表示,远段主支直径用Dd表示,边支直径用Ds表示。如Dp、Dd、Ds之差>0.5mm,则定义为其相等,如之差≧0.5mm,则定义为不相等,即Dp<Dd,Dp<Ds,Dd<Ds或Ds<Dd。其中主支和分支直径均符合Dp、Dd、Ds≧2.0mm的条件,而忽略分叉远段主支与边支的夹角。

  

通过研究其出现的频次,定义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直径分型法。研究结果显示:在冠脉造影及PCI病人中我们共研究了个分叉病变及冠状动脉分叉,均符合Dp、Dd、Ds≧2.0mm之条件,忽略分叉远段主支与边支的夹角仅考虑主支及边支直径。分叉及分叉病变近段主支直径用Dp表示,远段主支直径用Dd表示,边支直径用Ds表示,即Dp≧2.0mm,Dd≧2.0mm,Ds≧2.0mm。研究发现,符合Dp=Dd<Ds者个,占43.4%;符合Dp=Dd=Ds者个,占28.2%;符合Dp=Dd+Ds且Dd=Ds者个,占23%;不符合上述条件者58例,占5.4%。由此可见,当忽略夹角而仅考虑直径之间的剂量关系时,只有上述4种类型,而尤以前3型为常见,约占95%。我们把这种只考虑直径的分型方法称为直径分型法(ZhiJing,ZJ)。占43.4%的最常见的第一种类型为ZJ1型;占28.2%的第2种类型称为ZJ2型;占23%的第3种情况称为ZJ3型;较少见的占5.4%的第4种称为ZJ4型。我们把这种只考虑直径而忽略分叉远端主支与边支夹角的分型方法称为直径分型法(ZhiJing,ZJ)。

我们把占43.4%的最常见的第一种类型Dp=Dd<Ds命名为ZJ1型,如图所示:

占28.2%的第2种类型Dp=Dd=Ds命名为ZJ2型,如图所示:

占23%的第3种类型命名为ZJ3型,如图所示:

其余较少见的占5.4%的第4种类型命名为ZJ4型。

分叉病变及冠状动脉分叉类型比例示意图

直径分型法不仅在分型方法上简单,便于记忆,更强调了相关介入治疗技术的选择。直径分型法提倡介入治疗采用双支架策略,通过对直径分型法指导下的双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的大量PCI患者的总结和概括发现,直径分型法1型(ZJ1)推荐采取的术式为DKmini-Crush[4-5];直径分型法2型(ZJ2)推荐采取的术式为DKmini-Culotte[6-7];直径分型法3型(ZJ3)推荐采取的术式为SKS/V[8]。直径分型法4型(ZJ4)则需进一步讨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分叉病变的分型较多,包括:Duke分型、Sanborn分型、Safian分型、Lefevre分型和Medina分型等。而这些分型方法都在某些方面类似,易混淆,不易记忆。所有的分型方法只表明了斑块的分布位置,没有对分叉血管之间的角度、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的直径进行研究,且与相关治疗技术选择关系不密切。为了能让分叉病变分型和治疗技术的选择更为直观,基于这个想法,我们从年3月到年4月在冠脉造影及PCI病人中共研究了中国部分北方地区5个心脏中心共个病人个分叉病变及冠状动脉分叉,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型方法(直径分型法--ZJ)。根据临床观察冠脉血管主支及边支直径的关系,我们总结了三种主要的分型方法,直径1型,2型和3型。同时我们推荐DKmini–Crush作为直径1型的推荐术式,DKmini-Culotte作为直径2型的推荐术式,SKS/V作为直径3型的推荐术式。直径分型法简单,容易被术者记忆,且对介入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从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非随机多中心注册研究,在PCI过

程中应用直径分型法,并根据对应分型方法做出术式选择,记录并随访术后临床事件的发生,目前该研究正在纳入病人并长期随访中。

参考文献(略)









































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白癜风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wjmtc.com/jbjc/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