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定义
动脉导管是胎儿血循环沟通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的血管,位于左肺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峡部之间,正常状态多于出生后短期内闭合。如未能闭合,称动脉导管未闭。
(二)病因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心病第三位。动脉导管闭合主要受血氧张力和前列腺素影响。两者作用相反,前者升高使导管收缩,而后者则使血管舒张。成熟胎儿导管对血氧张力相当敏感,未成熟胎儿则对前列腺素反应敏感。以上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是早产婴儿多发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动脉导管未闭原因包括早产、缺氧、感染和遗传,高原地区氧分压低,移居者后代发病率较高。
(三)病理解剖
动脉导管未闭常发生于降主动脉近端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2~10mm处,与肺总动脉干左肺动脉根相通。导管长度一般为5~10mm,直径数毫米至1~50px。其主动脉端开口往往大于肺动脉端开口。主动脉血流压力高于肺动脉,形成由左向右分流,增加肺循环血流量。若形成肺动脉高压,可导致血液向降主动脉分流。
(四)PDA按形态分型
PDA按形态分型可分为以下五种:
1.斗状:导管的主动脉侧往往粗大,而肺动脉侧则较狭细,因而呈漏斗状,最为常见。
2.管状:外形如圆管或圆柱,较常见。
3.窗状:管腔较粗大但缺乏长度,酷似主肺动脉吻合口,较少见。
4.哑铃状:导管中段细,主、肺动脉两侧扩大,外形象哑铃,少见。
5.动脉瘤状:导管本身呈瘤状膨大,壁薄而脆,张力高,容易破裂,极少见。
(五)病理生理
早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血流压力高于肺动脉,形成由左向右分流,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后期若形成肺动脉高压,可导致血液向降主动脉分流,形成由右向左分流,出现差异性紫绀,称为艾森曼格综合症。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动脉导管未闭因导管的粗细、分流量的大小及肺循环阻力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若分流量较小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若分流量较大,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功能差(乏力、气促、心悸)、心力衰竭。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是可表现为紫绀、咯血及腹胀、下肢浮肿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
(二)体征
1.典型杂音:动脉导管未闭典型心脏杂音表现为连续性“机器”样杂音、P2亢进。
2.周围血管征: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征、舒张压低、脉压增宽。
3.差异性紫绀(重度肺高压者):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肺动脉血流逆向流入主动脉,因动脉导管位于左侧无名动脉,位置略靠前,按血流方向,逆流血可进入左侧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中,而不会进入供应右上肢及头面部的动脉,故差异性青紫表现为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
三、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
左室肥大或双侧心室肥大表现。
(二)X线胸片
中、大量分流者,主动脉扩张并呈现漏斗征,左房、左室扩大,肺血增多,透视下见肺门舞蹈现象。
(三)超声心动图
可探得左心增大,可探及导管的主动脉端,并跟踪向肺动脉的方向
(四)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检查
肺动脉高压患者需通过导管及造影检查,了解分流量大小、肺动脉压力等,便于进一步诊疗。
四、治疗
(一)药物治疗
新生儿期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炎痛(吲哚美辛)抑制环氧合酶阻止前列腺素合成,以抵消其扩张动脉导管的作用,促使导管收缩闭合。
(二)介入治疗
年Cambier采用弹簧钢圈封堵PDA。年Rashkind等经静脉途径送入伞形补片闭合PDA成功。年Masura等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我国年引进Amplatzer技术。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er法,使用AmplatzerDuctOccluder(包括ADO一代及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PDA介入封堵术,经过30余年来封堵装置的不断改进,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已成为PDA治疗的首选方法。
(三)Amplatzer法适应证及禁忌证
Amplatzer法适应证:
1.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0mm;通常≥6个月,体重≥4kg。无阻力型肺动脉高压。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Amplatzer法禁忌证:
1.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