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祥教授接受采访
名医专访
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测搜索何国祥教授:近来这些年,OCT、IVUS检测易损斑块已有很多临床应用研究和经验,今天我侧重讲一讲,如何从简单的冠状动脉造影来识别冠状动脉的易损斑块。易损斑块的特点可以赋予造影上的影像学特征。
一、“手镯”征:在冠状动脉造影上显示血管内有手镯样的阴影;
二、血管边缘不规则;
三、密度不均匀;
四、偏心病变;
五、与钙化的关系;
六、冠状动脉运动状态异常,特别是有弯曲的,有相向或者对向运动的模式,斑块容易被挤压,也容易导致斑块的不稳定;
七、伴有血栓;
八、斑块的进展。
故,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候,就造影的形态学改变,是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斑块的稳定与否。
除了观察造影的改变,近些年来,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新的检测方法也被发现。如,利用近红外线检测板块对声波的反射,以及使用PET-CT氟18做标记检测斑块对CT吸收值强度的变化以了解斑块的稳定性。
总而言之,影像学检测方法很多,除了常规CTA以外,IVUS、OCT、冠状动脉造影都是最常见的方法。每种检测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比如,造影可以看到管腔狭窄的程度,但却很难了解斑块的成分,那么,OCT、IVUS就可以对斑块的成分进行了解和估计。再比如,用血管镜观察血管内血栓会更清楚。所以,综合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来判断板块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
何国祥
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美心律学会(HRS)资深会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技术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管理专委会(CPAM)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络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病介入技术培训基地导师,等。先后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和《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等20多家医学期刊编委、常务编委、地区副主编或特邀编委,是国外有关SCI期刊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