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是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及其分支与海绵窦之间形成的动静脉异常沟通。CCFs的分类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分类是将CCFs分成直接型和间接型。直接型CCFs也称高流量型,多为创伤性;通常是由于颈内动脉壁结构缺损,外伤致使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破裂而形成。间接型CCFs也称低流量型,多为自发性;是颈内、外动脉发出的脑膜支与海绵窦沟通形成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分类方法是基于供血动脉而分的Barrow分类法,然而CCFs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很大程度受回流静脉的影响,因此Barrow分类法在临床上并不实用。美国波士顿BethIsraelDeaconess医学中心神经外科AjithJ.Thomas等制定一套根据回流静脉对CCFs进行分类的新方法(表1、图1),并将该分类方法在29例CCFs患者中验证其临床实用性,研究结果发表于年9月的《Neurosurgery》。

表1.基于引流静脉的CCF分类法。

图1.新分类法示意图。蓝色代表正常静脉,暗红色代表主要回流静脉;IPS:岩下窦,SMCV:浅表的大脑中静脉。A图:1型;B图:2型;C图:3型;D图:4型;E图:5型。

作者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2月在美国两个医学中心收治的29例CCF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平均年龄是54.6±17.2岁。临床症状包括:1眼部症状:视野缺损、眼痛、青光眼、视网膜出血、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眶周痛和睑水肿;2海绵窦症状:眼肌麻痹、复视、上睑下垂和瞳孔不等大;3皮质返流症状:颅内出血、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27例(93.1%)有明显的症状,2例为无意中发现。根据病因,自发性CCFs20例(69%),创伤性CCFs9例(31%)。25例(86.2%)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13.8%)未治疗。

对29例CCF患者应用新的静脉分型法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该分类法与临床症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2型同时出现眼部+海绵窦症状;3型仅有眼部症状;4型与皮质返流症状±眼部或海绵窦症状相关。

对患者的静脉分型与治疗入路进行分析,发现该分类法与患者的血管内介入入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表2)。其中,1型、2型患者应选择岩下窦入路治疗,3型选择眼静脉入路,5型应选择供血动脉入路治疗。

表2.新的静脉分型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途径的选择相关。

作者最后指出,由于引流静脉与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症状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依据静脉回流进行CCF分类具有一定优势,是对Barrow分型系统的一种补充。新分类法不仅可以观察CCF的病情进展情况,还对血管内治疗途径的选择有指导作用。

(浙江大医院沈醉编译,江苏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







































白殿疯去哪家医院好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wjmtc.com/jbzd/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