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不太起眼的救命稻草别小看血液粘度的稀释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血细胞、分子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一旦血液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而更加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由此可引起一系列与供血不足相关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恶性肿瘤、烧伤、休克及慢性肝肾疾病,均与血液粘度升高有关。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刺痛、无力、阵发性视力模糊、复视、短暂失语、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济失调、腹胀、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躁不安等,也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而且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粘度升高而出现,随着血液粘度的降低而缓解。因此,血液粘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有提示及判断作用。

  血液粘度测定的另一个意义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些学者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升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不升高或反而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液粘度,尤其是高切粘度显著升高,而重症心绞痛患者的血液粘度升高不明显,二者存在着一定差异。

  可见,对血液粘度的检测,虽难以作为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指标,但其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发展监测、疗效观察、愈后评估等却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据报道,美国天普大学物理学家最近发现,利用磁场可降低人类血液黏度。目前,稀释血液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但这些药会带来副作用。曾发明过用电场或磁场降低发动机或管道中油脂黏度这一方法的天普大学教授陶荣家(音译)将这种方法推广到血液黏度的控制中,通过测试大量血液样本后发现,利用磁场也可稀释人类循环系统中的血液。

  因为红细胞含铁,施加磁场能将红细胞极化,使它们以短链、流线运动的形式连在一起,由于这些短链比单个的血细胞要大,它们向着中心流下来时,与血管壁的摩擦就会减少。这种连接效果降低了血液黏度,有助于它们更加顺畅地流动。给血液施加一个1.3特斯拉的磁场约1分钟,就能将血液黏稠度降低20%到30%,且这个强度只相当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磁场强度。当磁场被移开时,血液在血管中会慢慢恢复为原来的黏稠状态。

珍惜生命,从磁疗开始

星显集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jmtc.com/jbzd/10773.html